当前,我国疫情防控进入了新阶段,全国医疗机构正在不断调整和优化诊疗模式,广大医务工作者秉持初心,正努力践行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的职业精神。在疫情防控这个特殊的战场上,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研究生秉承着“仁爱济世 协诚人和”的协和精神,知重负重、迎难而上,不惧艰险,无私奉献,与祖国共呼吸,与时代同奋进,以医者仁心、担当有为和扎实医术为医者之路筑牢了鲜明底色。研究生们尽管是90后和00后,他们已然完成了医学生向青年医生的蜕变,成为了抗疫一线的生力军和主力军。
张雪,协和医院2021级重症医学科硕士研究生

12月6日,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再次作为新冠定点医院收治患者,张雪第一个去医院报名,她的行动得到家人的大力支持。张雪说:“我是学重症医学的,这个时候我必须在一线。10月中旬金银湖分院就曾被按下暂停键,当时作为新冠定点医院,我没有机会参加参与抗疫,但这次我终于有幸参与到一线抗疫工作中去,我为此感到骄傲。我想要成为一名抗疫志愿者,想要为抗击新冠做出一点贡献,想要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患者贡献力量!”
办理完手续后,12月7日,在协和医院金银湖分院ICU,张雪开始她的抗疫之路。在这里收治的大多是感染新冠、需要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。到了这里,所有医护人员开始了严格的防护培训,学习新冠肺炎的诊疗流程,了解新冠肺炎的CT影像学特点等。在ICU内,大部分操作和精密仪器设置都需要医生自己操作,遇到病人需要进行穿刺置管、行CRRT处理时,大家从不拖延。ICU患者的病情大多危重、变化快,一旦需要干预,不允许任何耽搁和侥幸,否则就可能无力回天。就算再累再饿,也会把病人处理好,看着生命体征平稳了再走出隔离区病房。
一连十几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,不能吃东西、不能喝水、不能上厕所,还要不停对患者进行医疗处置,口罩在脸上勒出了深深的压痕,但大家在救治一条生命,一个患者不只是一个人,代表的也是一个家庭!在ICU病房最有成就感的就是,病人在来的时候生命体征闪个不停,经过一番努力后如同“抽丝”般尽快恢复起来。
正如袁世荧主任所说:“ICU是个特殊科室,其他科室可以因为医护人员减少关门,但我们不可以,不然病人怎么办?”
“现在正是特殊时期,我觉得我应该学以致用,尽自己的一份力去做点什么。人的一生能遇到一场可以真正切身去贡献一份力量的考验,也是一次珍贵的人生体悟。”张雪说。
文晓玥,协和医院2021级重症医学科硕士研究生

这应该是会是一个艰难的冬天,众人在最严寒的隆冬迎接了最严酷的挑战。但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?
十月之初,在协和医院封控的十几天里,我自愿加入ICU抗疫团队,与ICU的医护战友们经历了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。面对死亡的时候,众生是平等的,而ICU便是把他们从鬼门关拽回来的最后一关,我们与死神战斗,我们与时间赛跑,我们与命运对赌。从上至下,从书记主任教授到主治规培进修,我们联合护士一同协作,在那十几天里,大家一起团结协作,拼尽了全力,席地而睡的护士、日夜连班的医生,疲惫写在了每个人的脸上,但同样对病人生的期待也体现在我们每一个行动里。
随着时间的流逝,很快我们在十二月迎接来了“开放”,同时也迎接来了挑战,在科室号召下,我再次加入抗疫团队。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温度的下降,或者冬天来临,这次的挑战也格外的严峻,医护一批批倒下,高热疼痛咳嗽等一系列不适症状纷至沓来,可是这里并没有因为疾病的冲击,停止科室的运转。
我看到科室的医生带病上班,三天里面连续连轴转,三天时间仅仅休息十几个小时。哪里有需要ECMO治疗的病人,哪里就有ICU医生的身影,无论距离,无论昼夜。值班室是医生的另一个家,高热寒颤时,那个在值班室自己退热后继续坚持上班,没有休息的医生;那些住在科里每天加班到深夜的主任教授们,所有风险他们承担的最多,他们以带头人的身份每天冲在第一线,但他们不会告诉你肩上的担子多重,只是默默的接下;还有一个人当两三个人用的护士和所有后勤保障团队,许多人也才二十出头的年纪,他们何尝不需要生病的时候被关爱被治疗被照顾。我其实只是ICU大家庭里面一个很小的角色,我做的也是微不足道的工作,疲惫吗?当然会。抱怨吗?当然也会。可是无论我们所有人再疲惫再劳累,面对一个需要抢救生命的患者,所有人都是耗竭完自己最后一丝力气,我看到的所有医护如此,所以我学到的便是如此。这是ICU的医护们教给我的,坚持、勇敢、奉献、热爱。
我不愿去讴歌医生应该有多伟大,所有医生护士都是有家人孩子和家中老人,有自己的生活和烦恼,他们也只是这世界上普通人,他们会疲惫也会生病也会死亡,他们没什么不同,只是时代之下,他们的责任要求他们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之上,他们愿意牺牲用自己的时间和些许健康去换一个个鲜活的生命。我们救不了所有的人,但在于死神的博弈中,没有人会轻言放弃,我们不一定能在每场博弈中胜利,但我们一定会在每场博弈中竭尽全力。三年疫情我们失去了太多,愿这最后一场战斗我们会在明年春天到来之时宣告胜利。
而我相信新年的钟声会响彻九州,疾病和灾难都会成为岁月的尘埃。总会有一天,这里没有歇斯底里的哭喊,没有绝望与黑暗,春风会吹开这里的樱花,一树又一树尽连成蔽日的云朵,在这里,疾病肆虐过的冰冷土地下,是即将破土的春天。
周芳园,协和医院2021级肿瘤科硕士研究生
2022年末,全国疫情开始出现反复迹象,各地开始出现小规模疫情反扑,武汉随即出现小范围的核酸检测阳性病例,人心惶惶。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,肿瘤患者体能状态弱且需要定期返院治疗的诊疗模式,因此,肿瘤病人也是新冠肺炎易感人群的一部分。由于肿瘤疾病的特殊性,肿瘤患者如同与时间赛跑,疫情当下,不仅会增加肿瘤病人的就医难度,也不免打击部分患者抗瘤的信心。针对疫情形势,所幸的是医院针对疫情及时下达了相应的指示,科室里积极针对疫情配备了充足的防疫用具,及时空出相应的隔离病房以备不时之需,并积极做好科室内各个地方的消杀工作。
查房中,带教老师细心的指导病人做好疫情期间的防护工作,安抚病人情绪。有了带教老师做榜样,我在科室工作中同样充满了信心。疫情形势下许多肿瘤病人因为返院治疗打电话到科室咨询,我每天都会耐心回复病人当前医院针对疫情的相关入院政策;也有部分病人因当地疫情无法到武汉治疗的,我会先回顾病人病历并及时通过电话回复相应的解决办法。在病房中,许多病人治疗期间因担心疫情延误检查和治疗出现焦虑、抑郁情绪,我每天都以积极的语气和笑眼回复他们同时会故意放慢查房节奏,多与病人沟通,尽可能缓解他们焦虑的情绪。我深知,身着白衣的我们,对病人而言,是铠甲,是生命的守护者。
11月中旬,随着疫情开始不断蔓延,医院里各个科室也开始慢慢出现病例,由于混管阳性科室被紧急封控,我和科室的其他老师们一起作为重点监控对象被留在了科室里。在科室老师的指挥下,全体人员进行了核酸复测,我们积极佩戴好防疫装备,配合医院进行流调,寻找阳性密接人员,并重新调整病房安置密接病人,同时积极安抚科室病人并传达防疫政策和相关知识。
12月中旬,随着国家“新十条”政策出台,全国防疫政策开始放开,虽然身边许多老师陆陆续续出现阳性,但是很多老师在症状痊愈后立即返院继续坚守岗位让我充满了信心。疫霾笼罩,但乌云终会散去,虽然当下艰难,只要我们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心态去战斗,不忘初心牢记使命,就一定能取得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。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“青年强,则国家强”,寄语广大青年“立志做有理想、敢担当、能吃苦、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”。自疫情暴发以来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,协和医院身处抗疫一线的研究生们“疫”无反顾,与师长并肩坚守临床,不畏惧、不退缩,勇挑重担,书写了奋进勇毅的青春。
从学生到医生,一个字的改变,非日积月累的磨炼不可成就。
谁都会因未知而惶恐,怀揣着不安迈开的一小步,饱含着喜悦留下的一步步,才成就了能够奔跑的我们。宝剑锋从磨砺出,可敬可爱的住院医师们,感动于你们心怀大爱、心系患者,感谢你们信任医院、信任师长,让我们一起勇抗疫情,砥砺前行!我们必将赢得最终的胜利!